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5年 第5期 > 第6版 理论视野
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
发布时间:2025年05月09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□李茗予 郭从伦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,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人民有所呼、改革有所应,做到改革为了人民、改革依靠人民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,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源泉,是新时代新征程集中人民群众智慧、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。

一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

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,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,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,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。马克思指出:“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。”邓小平同志指出:“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,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前进道路上,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树牢群众观点,贯彻群众路线,尊重人民首创精神”。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,人民创造历史,决定历史的进程和方向,是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,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力量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观点方法,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表达。

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党的血脉在人民,根基在人民。人民既是历史的“剧中人”,也是历史的“剧作者”,人民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创造力。马克思认为,工人阶级才是“唯一具有首创能力的阶级”。列宁指出,“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,群众是真正的英雄。”人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为,人民群众处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前沿,是社会活动的主体,是时代的弄潮儿,最清楚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、同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弊端所在,最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,是基层探索的主力军,是新鲜经验、优秀做法的创造性实践主体,人民的首创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深厚土壤。

二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总结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决定》中,46次提到“人民”。这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历史决定作用的鲜明态度,对人民群众饱满的历史感情。

一百多年来,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,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激发出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,带领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,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。马克思指出:“创造这一切、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,不是‘历史’,而正是人,现实的、活生生的人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历史反复证明,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。”党在领导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,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倾听人民的呼声,顺应人民的愿望,体现人民的意志,组织群众、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,将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、根本利益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,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,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,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。
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我们党依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依靠亿万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美好生活,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,焕发出改革创新的蓬勃力量。党紧紧围绕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、党建等六大改革主线,提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思想,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,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,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。新时代十年在改革发展稳定、内政外交国防、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历史伟业,是全方位、根本性的,其中,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成就包括:取得了“两个确立”重大政治成果、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、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、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高、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、我国制度优势更加彰显,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,党和国家的事业系统性重塑、整体性重构,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。

三、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梦的实践遵循

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抓改革、促发展。毛泽东同志指出:“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。中国人民中间,实在有成千成万的‘诸葛亮’,每个乡村,每个市镇,都有那里的‘诸葛亮’。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,向群众学习,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,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”。邓小平同志十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,指出:“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,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。”“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,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。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,都是基层创造出来,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,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。”人民是改革的全过程参与者,人民的态度和行动深刻影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实现。当前,改革面临的情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,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,我们唯有坚持人民至上,躬身拜人民为师、问计于田野,才能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符合人民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所需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使人民拥有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优质的教育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、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。改革的成效如何也要接受人民的检验,人民是阅卷人,是最终评判者,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改革含金量的最终标准。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,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,让人民群众在千差万别的具体环境中找到最优解,才能使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赞成,才能使改革顺利推进。

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,人民是我们最大的底气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,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重、矛盾风险挑战之严峻、治国理政考验之艰巨都前所未有。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,更加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。我们要鼓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、敢想敢干、勇于创新,从人民那里获得应对风险挑战、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创新创造伟力,使人民的创造热情得到迸发、创造意愿得到支持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、创造成果得到保障,及时概括、总结、提炼人民群众守正创新的鲜活做法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,把人民在实践中回答各种难题的好答案上升为普遍方法和一般理论,形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,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。

〔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政治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,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(政治学教研部)主任、教授〕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